当前位置:首页>>检察文化>>文学作品
不合时宜--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时间:2014-09-04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中国文学史上群星璀璨,各领风骚,难分伯仲。但若说苏轼是其中最灿烂的一颗巨星,我想应该没有异议。他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自不待言,其旷达豪放、乐观积极,荣辱不惊、失意潦倒却不悲观沉沦的人格魅力更为后人景仰。
   

    苏轼少年中举,才华出众,一生却仕途坎坷,几度沉浮。王安石主政进行变法革新时,苏轼因看到变法过程中为邀政绩而采取的种种过激行为,不仅未能减轻百姓赋税,反而造成百姓流离失所,从而提出反对意见,不容于新党而遭到排挤。后又因为诗作中有对新政推行中过激作法造成百姓流离的词句,被人罗织“文字毁谤君相”罪名被捕入狱,险遭杀身(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至黄州。旧党领袖司马光主政时,苏轼蒙太后赏识调回朝廷任职,又因为对旧党执政中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再次受到排挤陷害,被外放杭州,后又被召回,之后再外放。太后逝世后,新党再度执掌朝纲,苏轼又被一贬再贬,最远被贬至儋州(今海南)。后宋徽宗即位后再次被启用,北归途中病逝,享年66岁。死后仍被奸人设计陷害,被立入“元佑党人碑”。

    苏轼才华绝世,也很有政治才能,但一生未能尽施抱负。他的侍妾朝云说他“一肚子不合时宜”,虽是调侃,却道尽东坡一生遭遇的根由。
   

    东坡的不合时宜就是通常人说的“不识时务”,究其原因是他满怀普济天下苍生的政治抱负,胸怀坦荡,不唯上、不结党、不营私,不为一己之利做官,而为天下百姓代言。他与官僚政客、蝇营狗苟、贪污腐败格格不入,对革新朝政的新法在推行中产生弊端从而严重损害百姓利益的一些做法提出质疑和反对,为新旧两党都不相容,先后被新党、旧党所排挤、迫害,历经坎坷。新党领袖王安石、旧党领袖司马光,都是当时文坛政坛、赫赫有名、炙手可热的人物,对东坡的才华也深为欣赏。以东坡的才华和声望,只要他“识时务”、“合时宜”,完全是另一种命运。
   

    但是,只要给他一个施展的抱负的机会,东坡卓越的才华、杰出的政绩对一方百姓来说是那么的合时宜。他先后在徐州、密州、凤翔等处任职时主持兴修了水利工程,抗旱防汛,有些工程至今还在。最为世人所知晓的工程当然首推西湖水利工程了。他亲自规划、主持发动民工疏浚清淤,挖出的淤泥修堤植柳;他又鼓励号召百姓种荷、栽菱、养鱼,增加收入。他将诗人、艺术家的审美与政治家的经济思维完美结合,让西湖焕发出无穷美景、无尽生机,造福当世、泽被至今。
   

    东坡对百姓怀有一颗悲悯的赤子之心。他认为为官者的三大乐事,一是降低犯罪、释放罪犯的快乐;二是了解百姓心声,同时窥知人的真性情;三是用公帑(粮)赈济百姓。他在仕途中一直也是如此践行的。关于东坡的逸闻趣事很多,很多故事折射了他伟大人格中人性的光芒。在杭州,他还主持修葺了引水入城的工程,用陶管将山泉水引入杭州城,使城中家家都有西湖淡水喝;他还开办了首个官办医院,为贫病老弱者看病。他在杭州、湖州等地任职时,每遇旱涝,总是未雨绸缪、提前应对,早早筹钱屯粮、平抑米价、赈济灾民。他对百姓赤子之情,从他给朝廷上报灾情的一道道奏折中可窥见一二。然而,纵使他满腹济世才华、一腔报国为民热情,又怎敌一群封建政客官僚算计?!他经邦治世的抱负未竟,然而就他在地方任职时的作为来看,他无疑是个称职的、优秀的地方官员,一个百姓真正的“父母官”。
   

    东坡所处的时代过去近千年了,他的“不合时宜”使他一生饱受坎坷,但恰是他的“不合时宜”成就了他伟大人格。似这般的“不合时宜”,多多益善。 (胡宝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