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前一天才结束花桥镇东门村路口“二码”核查工作的我,回到单位上班。领导突然问我,愿不愿意到防疫隔离点担任志愿者。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下来,这是一项服务于人民健康事业的挑战性工作。简单收拾好换洗衣物,交接完手头工作,便接到了组织部集合电话,搭载着我与3名其他单位志愿者的车辆驶往了中公教育疫情防控隔离点,开始了第一次零距离体验隔离点工作人员的生活。
踏入隔离大楼的第一件事是接受医生的实操技能培训,例如手卫生、防护用品穿脱、医疗废弃物处置、环境物表消杀等。可能有人会讲,洗手谁不会?其实,普通人并不了解如何面面俱到、不留死角的“七步洗手法”,培训既及时又实用。隔离点要求很严格,做每一件事前都要用酒精对双手进行消毒。除了常规的行程码、安康码检查外,出入公共场所必需佩戴N95口罩,管理规范严谨。
包括我在内,这栋楼共有23名工作人员,负责64名被隔离人员的健康守护。隔离点设置了健康观察组、医学观察区清洁消毒组、外部场所清洁消毒组、信息联络组等8个组,我主要负责外部场所清洁消毒、安全保卫、信息联络三块业务,看到其他组成员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会冲上去主动协助,遇到难题大家也会热心帮助我,分工有序又团结协作,使得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高效完成。
每天的一项常规工作是用平板车把打包装箱的垃圾运送到垃圾房。4月上旬,气温升到了30℃,穿着防护服,顶着烈日,来回几趟下来,就已汗流浃背。为防止被隔离人员外出,隔离点的视频监控必须24小时不间断有人值守,考虑到人手不够,我主动申请加入轮值队伍。连续十几天呆在二十平米房间内,隔离人员难免会有出来透透气的冲动,碰到这种情形既要明确制止,又要耐心做好劝解、安抚情绪。在单位从事多年技术工作,对办公软件较为熟练,在分工时,我主动提出承担信息推送及制度台账的整理工作,每天吃完早、中饭后,就赶紧在微信群报送各项信息报表,核对医疗废物转运数量。
疫情防控来不得丝毫大意,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我们这个工作专班,无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都冲在一线,不计个人得失,为抗疫事业尽心尽力。年纪最小的00后张强,在监控室一坐就是一整天;年纪最大的是59岁、临近退休的舒老舒习敏,他在隔离点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隔离不隔爱 用心更暖心》被湾沚发布公众号刊发,赢得了大家称赞;最烦神的,当属正值不惑之年的专班负责人周才德同志,方方面面要考虑周全;还有多次给我们培训指导,近3个星期没能与儿子见上一面的区总医院院感科翟霞医生。他们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让我倍受感动,也立志向他们学习,共同守护好湾沚的春天。
在得知被隔离对象依次解除医学观察,获准居家健康监测的消息后,所有人长舒一口气,整栋楼都兴奋了,我们的付出没有白费,再苦再累都值得。在隔离点工作的11天里,我经历了过去没有过的防疫体验。中公教育隔离点只是防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我坚信,在所有人向阳而生的拼搏努力下,“动态清零”的方针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一定能恢复往昔的繁荣!